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2015-08-03 10:02:31
     上世纪70年代,护理队伍呈现严重的后继乏人局面,中央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事业迅速重振。现在,护理人才匮乏再度成为制约护理发展的“瓶颈”,《意见》适时而生。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夯实护理事业发展的人才之基,护理事业就会生生不息。改革开放以来,护理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新形势下也面临诸多困扰和挑战。所谓“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名老中医日渐稀少,高水平护理人才短缺,护理院校毕业生根基不牢,基层护理人员短缺尤为突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当前护理事业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把制约护理发展的人才“短板”变成实现护理跨越式发展的“跳板”,重要而紧迫。

     夯实护理事业的人才之基,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护理院校教育。院校教育是护理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全国护理本、专科在校生约35万人。当前护理院校教育中存在的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意见》提出要强化护理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校进行改革试点等,可谓有的放矢。要探索多层次、多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从高层的名老护理专家到基层中医师,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培养方式应有多种类型,如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院校教育和师承结合、基层师承等,各地也都在积极探索。《意见》提出总结护理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丰富护理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必将鼓励各地护理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发展。

     要加快培养护理基层人才。护理扎根农村社区,可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目前护理基层阵地日渐萎缩,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水平较低。《意见》提出要定向为农村培养护理人才,将农村具有护理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等,必将吸引更多护理人才充实到农村,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护理服务。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评价制度。激励机制是人才培养的发动机,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方向盘。《意见》提出制订体现护理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卫生专业资格考试中的护理专业标准,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必将激发护理人员的活力,营造尊重护理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