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36.5%,远远超过英美等国家。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长期照护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0岁以上老人,需要护理比例超过30%;9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一旦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就需要别人长期照料才能生存下去,不仅需要大量人力成本提供护理服务,同时还面临高昂的护理费用,而就目前来看,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显然无法覆盖掉老人的护理费用。
护理险试点初见成效
2016年9月27日在海淀区正式试点的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中国人保寿险团险部总经理助理齐维珊向《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表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第一阶段大约有500名个人自愿参保。我们是在社区做宣传,有6000多名政府特别保障的人群统一报了名,有一部分特殊困难家庭,是由政府来投的,全额补贴。残联对4万名残疾人也做了补贴。”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在年老、疾病或意外伤残等导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护理时,保险公司以向护理服务机构采购服务的方式,为个人提供护理保障,避免老年人因支付护理费用而背负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长期护理费用涵盖老人的监护中心、居家护理、辅助性居所、临终关怀、老人院等方面。
护理险首先是一个政策性产品,政府、个人、保险公司都有各自的责任,但都只能履行其中一部分责任,如果要彻底解决,就要把这些都串起来,这就需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护理概念产品前半段模式设计都是大同小异,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区别主要在后半程的设计,即如何实现待遇和支付问题。海淀区试点是最复杂的模式,不仅与政府对接,同时要将社会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部揉进来,如果整个流程运行起来,将成为一套标准化流程。现阶段长期护理险运行好坏不在保费规模,在于整个运营的结果,它颠覆了技术、服务、制度的运营,而其他的系数都是可调的。
商业化运行为最佳模式
据了解,最早在青岛、南通、无锡等地,已经有了护理险的雏形,也就是海淀区试点的长期护理险的一部分模式。但这些险种基本上是作为其他人身险的附加险出现,和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保险还有较大差距。实际上,失能老人主要是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根据失能的程度不同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共同特征就是都需要有人照料,这与一般的养老概念有很大区别。
其中青岛是比较早做护理险概念的,也就是在护理过程中叠加了后期康复报销的范围和项目,扩展服务项目,虽然步子相对比较小,但在行业内是一个可借鉴的模式,但仍属于社会保险概念,相当于社保第六险。不过护理险采用社会保险的方法很难,因为在强制建设一个社会制度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筹资问题,建立一个制度不可能不需要资金。
如果要将长期护理险纳入到社保范围,就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不论是商业化的还是政府性质的,最大的问题都是筹资,社保跟随型主要是资金的支出,目前社保基金有结余的地区,在社保基金很充裕的情况下,选择跟随社保这种强制性方式,覆盖面迅速扩大,但是如果社保基金不能持续结余且出现负数的时候就不具有可持续性。
目前各地区对落实健康养老发展的想法各有不同,北京市各区的想法也不一样,因为每个地方的依托不一样,比如海淀区的定位是,所有未来的产业发展都框定在护理险的框架范围内,以这个制度为核心指导。朝阳区是以国家养老示范基地的样本在打造健康驿站,如果健康驿站把设想的功能都布局在离家1公里以内的地方,那么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人保护理险的商业化色彩更浓厚,在独立社保外运行,在运营上,由政府、企业、社会重新创立一个平台体系,颠覆了原来的模式,采取的方式更多是以服务为主,“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体系,明确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居家养老是目前社会上最聚焦的热点,也是需求最大的。
齐维珊介绍道:“我们就是以居家为定位和主要服务,把老百姓的需求量化,然后将项目配置进去,这是我们最大的特点,但这块真正实施起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应用,社保应用依托在医保大系统上,而我们是颠覆这套系统重新做,用政策性的设计,去商业化运营,商业运营最大的好处就是自愿购买,也就是典型的社会保险的补充,帮政府减轻压力,从这个角度,护理险商业化反而更为合适。”
虽然护理险前期成本巨大,但后期所有的成本开销完毕之后,会有折叠效益,在全行业来看,会出现一个“百家争鸣”的状态。
齐维珊坦言道:“现阶段,我们看重的并不是护理险能不能带来利润,因为这个项目本身是跟政府合作的惠及民生的工程,我们产品设计、成本费用都压到了极限,是一个公益性产品设计,保险公司前期是不挣钱的,但后期看到的是社会效益, 由于护理险是一个长期的项目,保证15年持续性缴费,对整个公司资金具有很强的带动性。”
华夏时报:护理险试点初见成效 商业化运行为最佳模式
2017-02-06 10:55:25